要达到这种地步必须使工人的工资等於他们的边际生产力。在日本的工资制度下,同工不必同酬,上述的要件便无从满足。
於是西方学者认为日本的企业是无法找到最高利润之点,因此是不合乎经济效率的经济方法。
第三,在欧美与中国这些地方,工人为争取加薪及升级,都努力工作,力求表现,并尽量设法学习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但日本工人既有终身工作的保障,又有雇主每年加薪的承诺,不免令人怀疑,他们还有什麽理由与意愿去不断追求进步及提高技术水准。
西方学者的批评与顾虑不是全无道理。日本的厂商早已注意到,并且很早就设计了补救的办法。
譬如说生产成本僵化的问题,日本的厂商在年功制度下的正规工人以外还雇用了一小部份临时工人,可以视工作需要而裁减。
此外,一般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分红制度,占工人全年收入不算太小的b例。红利之多寡,由雇主根据当年的营业状况发放。
於是厂商在生产成本方面有了两层缓冲地带,如果市场不景气,产品销路不佳,雇主可以裁减临时工人及调整或停发红利。
日本的工资制度,数十年实施下来,倒是产生了若g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使得它的利远超过弊。
而这些特殊效果都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对於日本过去二十几年的快速经济成长,其工资制度有莫大的贡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