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繁文桁墨,侧重实际。
关宁也并没有将这个时代的诗书礼仪彻底排除出去,只是比重不同,考察方向不同。
他更注重的是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一个题目,换一种问法,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
关宁找来不少文学大儒参与进来,组成一个庞大的出题团队。
当他出了第一份,定立了标准以后,就已经让他们明白关宁的用意。
关宁也给了地方出题的权利。
他们可依据地方实情,出一个策论题。
策论是古代科考的精髓及核心所在,凭借一篇精彩策论被直接录取的例子很多,关宁自然不会取缔。
在他的安排下,这个庞大的机构在快速运转,为新朝第一次恩科而做准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